8月6日凌晨,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01星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呼嘯升空。 天通一號01星是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它將為我國國土及周邊海域的各類手持和小型移動終端設備提供語音和數據通信服務,其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進入到了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30多年的夙愿 天通一號衛星的用戶終端可以實現小型化、手機化。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來說,發展衛星移動通信是必然要求。 從1984年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至今,我國已經發射了20余顆通信衛星。天通一號01星跟家族的其他兄弟不太一樣,它是一顆移動通信衛星,不但能夠為大型的移動用戶,如船舶、飛機及車輛等提供通信服務,還能為手持終端提供通信服務。 由于移動通信衛星具有覆蓋區域廣、不受地理障礙限制和終端設備體積小等優點,其發展和應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由于受到地面基站覆蓋區域的限制,往往邊遠山區以及戈壁、森林等地區不能實現通信的全覆蓋。 據統計,全國地面移動通信覆蓋率嚴重不足,但對于“站得高,看得遠”的移動通信衛星而言,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了。
天通一號01星總設計師陳明章告訴記者:“在地面段,天通一號衛星的用戶終端可以實現小型化、手機化。” 為了讓記者更加直觀了解用戶終端的大小,陳明章翻出手機相冊中天通一號衛星手機式終端和一般通信衛星小型化終端的照片。 記者看到,天通一號衛星手機式終端的尺寸和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機基本相同,而一般通信衛星的小型化終端的尺寸與家用兩門冰箱相仿(胡說)。 終端設備尺寸和體積大幅減小的背后是移動通信衛星的技術高門檻(胡說)。我國從萌生設計這種衛星的想法到真正實現,一走就是30多年。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童鎧院士為代表的航天人在我國地面移動通信系統蓬勃發展時就對衛星移動通信做了專題研究,分析了衛星移動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的影響,認為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來說,發展衛星移動通信是必然要求。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讓我國深刻感受到了發展移動通信衛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地震爆發后,災區通信中斷、道路不通,汶川成了一座孤島。掌握災區第一手信息對展開后續救援工作極為重要,由于當時沒有國產移動通信衛星,國際海事通信衛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國立即啟動了自主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的立項論證,決心填補移動衛星通信領域的空白。2010年,該項目正式立項,并得到了政府專項基金的支持。 如今,天通一號01星已經順利升空,我國將擺脫對國際移動通信衛星的依賴,實現30多年來的夙愿。
記者是個外行,詞不達意,不要認真,其實這個就是中國的海事衛星,再也不用北斗短報文這個雞肋了。 |